上海噪音治理可以向國外學習
- 2015-10-20 21:48:00
- admin 原創
- 4542
【韓國】
出臺法規界定住宅噪音
今年年初,剛剛返回首爾上班的李小姐告訴記者,自己又要搬家了。她說,原先選擇在大學校區附近住是因為這里的租金便宜且生活設施齊全。但每次隔壁房間傳來的電視機里的吵鬧聲和半夜洗澡時洗手間里的嘩嘩水流聲、還有周末一大幫學生聚餐時的玩鬧聲,讓她有種想要馬上逃離的沖動。“再不搬家,我就要瘋了。”李小姐邊收拾行李邊暗下決心,“這次寧愿多花些錢也要找個清凈的公寓。”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韓國大城市的共同住宅居住比率急劇攀升,樓層間的噪音正成為困擾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問題。由噪音導致的鄰里糾紛正日益增多,而由此引發的惡性事件也是屢見不鮮。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韓國民眾對樓層間噪音的申訴事件近年來持續增加,2012年有7000余件,而2013年則達到了15000余件,同比增長1倍。
為緩解鄰里之間的住宅噪音糾紛,韓國政府近日出臺了關于噪音標準的新法規,法規規定若樓上或周邊住戶發出的聲音日間超過43分貝、夜間超過38分貝且持續1分鐘以上即為超標,若每周有3次噪音超過上述基準,則屬于違法范疇。
從源頭規范個人行為
新規出臺倒是多了一些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據,但也受到了很多民眾的質疑。大部分人表示對新規提及的43分貝和38分貝數值毫無概念,另外,測定噪音必須先向政府指定機構提出申請,后由委派的相關專家上門進行測定,但由于噪音瞬間發生或持續的時間不是很長,現實中依靠專家上門測定的取證存在很大的難度。也有專家擔心,隨著該法規的實施,噪音標準的界定越來越明確,住戶之間、住戶與建筑開發商之間的訴訟可能會大幅增加。
有人指出,解決噪音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于韓國對樓層間噪音問題缺乏合適的調停機制及相關法律規定。韓國警方相關人士曾表示,在現行法律中,很難找到和樓層噪音問題直接相關的法律規定,因此警方即使接到報警后出警,“除了進行調解外,也沒什么更好的辦法”。
對此,韓國媒體則存在不同的意見,韓國《東亞日報》 就曾明確指出,要解決噪音問題必須從源頭上抓起。居民之間應互相尊重、相互關懷。室內鞋的使用、預防噪音擾民教育、在電梯里打招呼、公開裝修或施工信息、組織成立小區居民噪音調解委員會等都應在住宅區內普及,應該從小事做起,而受害后的法律救助應是最后的手段。
近來,位于韓國麻浦區的一小區就開展了一場以“對噪音說不”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現場模擬各種噪音,讓民眾對噪音的分貝值和危害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只有切身感受到噪音的危害,人們才會主動去拒絕制造噪音,在治理噪音時我們必須變被動為主動。”活動負責人李姬玉說。
【日本】
自律意識強吵架也輕聲
在日本工作和生活,印象很深刻的一點就是,日本到處都很安靜。晚上在駐地附近散步,大街小巷都很安靜,甚至覺得有些冷清,不僅見不到在門外三三兩兩聊天的人群,各家各戶也都安安靜靜,偶爾從窗戶看到電視機的屏幕在閃爍,聲音也調得非常低,更聽不到某家的歡聲笑語傳到窗外。據說,日本夫婦吵架也會盡量壓低聲音,以不影響鄰居的正常生活。
“不制造噪音給別人添麻煩”,這一意識在日本人心里根深蒂固。記者多次在日本地鐵上看到,大人教育自己的小孩,在地鐵等這樣的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甚至有四五歲的姐姐告訴自己兩三歲的妹妹:“不要在地鐵上大聲說話。”
出于防震的目的,日本的樓房墻壁很少是實體墻,所以隔音效果差一些。日本鄰里間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噪音問題,即使是住在公寓樓的住戶,由于墻太薄,也會被鄰居半夜的電話聲、掃除聲或者音樂聲吵到。遇到這樣的問題,日本人首先會向公寓管理員反映,以期通過間接方式解決; 其次是找當事人面談; 如果問題還不能改善他們就會報警。
最近,有一些律師行接受了這一類噪音案子的委托。律師行打出的廣告是“希望通過他們的專業知識做出責任的初步認定,促進雙方調解,并且最好避免上法庭而導致鄰里之間關系惡化。”如果搜索日本的網頁,也會有不少關于公寓噪音問題的求助帖,其中不乏一些有創意的解決方法。比如把自己的房間WIFI設置成“XX號房間,請保持安靜”,以提醒鄰居網友; 在樓道上貼抗議廣告,讓對方自慚形穢等等。
廣場噪音限音量和時間
在日本,也有詳細的關于如何界定噪音的法律——《環境基本法》,其中根據地區類型和時間不同對噪音的界定也有所區別。例如:養老院、福利院等要求高度安靜的區域白天最高分貝不超過50分貝,晚上不超過40分貝; 一般居民區,白天最高不超過55分貝,夜間不超過45分貝; 商業工業居民混合區,白天不超過60分貝,夜間不超過50分貝。
中國通訊社營業部長姜德春指出,對明確發出噪音及振動擾民的企業、行業,有比較細致的法律法規限制。盡管如此,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煩人的噪音。比如法律法規雖然對企業有所限制,但歸根結底不能禁止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在一定標準內以及履行一定的手續后,伴隨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噪音就可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
日本的道路施工,包括地下管道施工,為了不影響白天的交通,很多都是在晚上進行,各種機械的噪音就在窗戶外面,持續到黎明,苦不堪言。由于不違法,又帶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只能忍。
類似廣場舞以及隔壁鄰居發出的生活噪音,日本現在的治理辦法是,由管理方制定針對性的規定,比如制定入園時間、限制音量等。對鄰里發出的噪音,基本上也是提示居民在發生噪音的時間段和音量方面進行自律。
【瑞典】
靠情理與法理杜絕噪音
在北歐國家瑞典的居民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一樣,住在一棟多戶的公寓樓中也難免會碰到噪音的苦惱:大叫的孩子、吠叫的家庭犬、開門關門聲和電梯聲等等……一般情況下,瑞典人可以理解正常范圍內的生活噪音,也接受和別人同一屋檐下,就必須要接受隨之而來的一些聲響,比如小孩的哭鬧和時不時的犬吠都無法避免。瑞典主要靠情理與法理共同杜絕擾民噪音。
但對于合理噪音外的擾民噪音,有時候不僅是公寓住戶,就算住在獨門獨戶的別墅也會受到噪音的影響。瑞典租房法律中只含糊地規定“住戶不得影響鄰居”。因此,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很多時候靠自覺,而是否將一些聲音定義為“噪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難有清晰的界限,主要憑人的主觀感受。
大體來說,晚上的響動總是比白天的要擾民,因此,瑞典很多的租房合同都規定晚上10點至早上7點之間租戶應該盡量保持安靜,基于此項約定俗成的規定,很多公寓樓內的洗衣房等會發出聲響的設施,在這段時間內就會停止運作。
瑞典人鐘愛周末聚會,偶爾的狂歡或派對是可以被接受的,只要事先通知了鄰居,一般大家都會做好心理準備,也不會事后追究。若夜夜笙歌就要麻煩上身,遇到這樣的情況,鄰居一般先會上門和派對者溝通,溝通無效的話,所屬房屋公司也會上門了解情況。如果這些措施都不見效,那么制造噪音者將會被房屋公司或是居住權聯合會解除合約,同時被責令搬離公寓。
嚴重者會被罰款或監禁
很多瑞典人的公寓房是向房屋公司租借或購買了居住權的,當這些噪音問題出現時,居住權聯合會和房屋公司就有義務采取相關措施。如果房屋公司無法解決問題,那么租戶還有權利讓房屋公司降低房租以作折扣。
如果噪音制造者和房屋公司鬧上了法庭,那么房屋公司必須提供證據證明,他的住戶制造了噪音。這時候鄰居可以作為證人,警方是否出面過也可以作為法庭的參考。如果擾民情節嚴重,肇事者可能被判罰款甚至是最高一年的監禁。
在瑞典,公共區域的噪音管理較為嚴格,如果在公共區域制造噪音影響公眾生活,需要承擔罰款甚至監禁等法律后果。通常情況下,如果私人要使用公共區域進行音樂活動,如在公共道路、街道、廣場等地舉辦活動,應向當地警察局提交申請公共場地使用許可。而且因為涉及噪音問題,在一些地區,主辦者還要向環境與健康保護辦公室申請額外的許可。具體的規定也因地區差異而略有差別。比如,首都斯德哥爾摩市規定,在居民區周圍不允許進行大音量活動。
以上就是國外對于噪音是怎么治理的, 上海噪音治理可以向國外學習,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合適的噪音治理方法。
聯系我們
電話: | 15000400600 |
---|---|
Email: | shjingyin@163.com |
地址: | 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商周路148號 |
bottom
了解我們 | 新聞資訊 | 產品中心 | 安裝實例 | 選型手冊及軟件下載 | 服務與承諾 | 聯系我們 |
|
|
|
|
掃描上面二維碼或添加微信號“ chinanvc”
|